AI修复佛像、石窟办身份证……云冈石窟如何“破局”千年?

大同新闻网 阅读:11 2025-05-06 11:37:56 评论:0

  

  在2025年的初夏,云冈石窟以一场跨越千年的数字革命惊艳世界。这座承载着北魏佛教艺术巅峰的世界文化遗产,首次向全球揭幕其数字化展厅,并借助AI技术复原了深埋地下1500年的彩绘佛像原貌。国庆期间,慕名而来的游客让景区客流同比激增120%,古老石窟与现代科技的碰撞,正书写着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。

  数字重生:从残石到完整佛像的AI奇迹

  走进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展厅,VR设备将游客瞬间带入第20窟的虚拟空间。这里矗立着一尊曾被岁月肢解的西立佛——它的重生源于科研团队对130块考古残石的AI拼接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,系统像一位精通北魏雕塑语言的“数字考古学家”,自动匹配残石纹路、推测缺失结构,最终在虚拟世界中让佛像重新挺立。这种技术突破不仅还原了佛像形态,更通过色彩分析模型重现了当年的矿物颜料层,使1500年前的瑰丽彩绘得以再现。正如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所言:“数字化不是对传统的颠覆,而是让历史开口说话的新方式。”

  三维档案:给石窟办一张数字身份证

  展厅中央的3D打印复制品区,游客可以亲手触摸第3、12、18窟的微缩模型。这些精度达0.1毫米的复制品,源自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技术的结合。就像为石窟拍摄360度“CT扫描”,三维信息采集技术将每处浮雕的起伏、每道风化裂纹都转化为可永久保存的数字档案。目前云冈三分之二洞窟已完成数据采集,这些数据既是文物保护的“基因库”,也为全球学者提供了永不闭馆的研究平台。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家长感叹:“原来科技能让文物‘永生’,这比教科书上的图片震撼百倍。”

  VR漫游:一秒穿越北魏的沉浸式课堂

  戴上头显设备,游客立刻置身于公元5世纪的石窟营造现场。数字展厅通过虚实融合技术,将开凿工具碰撞的叮当声、工匠们讨论的方言对话、甚至当年脚手架的木纹质感都精准还原。这种沉浸式体验背后,是历时20年的数字化积累——从2001年手工测绘申遗,到如今毫米级精度的全景建模,云冈的数字化进程本身就是一部技术演进史。国庆期间,VR体验区排起长队,不少年轻人专程来“打卡”这一现象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。

  双赢之道:文物保护与文旅创新的平衡术

  2025年五一假期,云冈以22.1万人次的接待量创下纪录,但景区未见往日的拥挤嘈杂。这得益于“数字分流”系统:通过实时监控与AI预测,自动调节各窟参观密度,既保护脆弱岩体,又提升游览舒适度。杭侃院长强调的“保护优先,活化利用”理念,在此得到完美诠释——当游客在数字展厅欣赏第20窟露天大佛的细节时,实体佛像正享受着温湿度可控的“科技疗养”。

  夜幕降临,数字化展厅的灯光将石窟轮廓投影在夜空。这场跨越千五百年的对话仍在继续:AI修复的不只是佛像,更是今人对历史的敬畏与想象;VR复现的不只是场景,更是文明传承的无限可能。正如一位游客留言簿上的话:“在这里,我看到过去拥抱未来的样子。”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大同新闻网立足大同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全景,提供实时新闻、民生服务与政民互动,打造一网知大同的数字化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