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干河流域10万亩盐碱地变良田,稻渔共生模式助力亩均收益破万元

大同新闻网 阅读:10 2025-05-06 02:22:26 评论:0
桑干河流域10万亩盐碱地变良田,稻渔共生模式助力亩均收益破万元

近年来,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其中桑干河流域的10万亩盐碱地变良田项目,更是成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典范。通过实施稻渔共生模式,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,亩均收益更是突破了万元大关。

桑干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,这里土地肥沃,水资源丰富,但却因为盐碱化问题,导致大量土地无法耕种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当地 *** 积极寻求解决方案,最终选择了稻渔共生模式。这种模式将水稻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,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,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。

稻渔共生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,实现生态循环。具体来说,就是在盐碱地中种植水稻,利用水稻根系对土壤的改良作用,降低土壤盐碱度,为渔业养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。同时,渔业养殖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,进一步改善土壤质量,形成良性循环。

在实施稻渔共生模式的过程中,当地 *** 和企业共同努力,克服了重重困难。首先,他们引进了耐盐碱的水稻品种,这些品种能够在盐碱地中正常生长,为稻渔共生提供了基础。其次,他们还引进了适合在盐碱地中养殖的鱼类品种,如草鱼、鲢鱼等,这些鱼类对水质要求不高,能够适应盐碱地的环境。

此外,当地 *** 还加大了对稻渔共生项目的扶持力度,提供了技术培训、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,鼓励农民积极参与。在 *** 的引导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,稻渔共生项目在桑干河流域迅速推广开来。

如今,桑干河流域的10万亩盐碱地已经变成了良田,稻渔共生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据统计,实施稻渔共生模式后,亩均收益突破了万元大关,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。同时,稻渔共生模式还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好处:

1. 生态效益:稻渔共生模式有效降低了土壤盐碱度,改善了生态环境,提高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。

2. 经济效益:稻渔共生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,增加了农民收入,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。

3. 社会效益:稻渔共生模式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,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,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。

总之,桑干河流域10万亩盐碱地变良田项目,通过实施稻渔共生模式,实现了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。这一成功案例为我国北方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,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们应继续推广这一模式,让更多盐碱地变成良田,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大同新闻网立足大同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全景,提供实时新闻、民生服务与政民互动,打造一网知大同的数字化窗口